閱讀心得與方法論: 《治史答問》

字數:1914
適合:想要增進自己某種「方法」的人


閱讀心得這個欄目已經一段時間沒有新的文章了,並不是沒有看書,而是思索更好的呈現方法來分享一本書中自己究竟看見了些什麼,感觸到了些什麼。
今天分享的書名叫做治史答問》 一本由嚴耕望先生講述「學習治史的意趣」、「通曉治史的歷程」、與具備「治史的才能」的一本書。


  1. 購入時間:後悔沒有寫時間,但估計是2013年左右買的書
  2. 購入閱讀:2016 9月才真正看完
  3. 看完理由:不再頭暈,且覺得真的有需要
  4. 再閱讀原因:想要從中了解究竟治史的人是用哪些方法與角度再做討論與學習


近期看書會有個習慣,或是訓練自己會有這樣的習慣,那就是不要太快去看一本書,而是先想多一點「問題」,了解為什麼自己會想要看這些書的問題。
例如,竟就是希望從這些書解決那些生活問題,或是了解那些過去不懂的事情,又或是只是隨意翻翻,當然無論如何我會要求自己有這樣的「問題意識」
幾次下來,我發現只要思考問題越深與明確(最好可以寫下來)最後能取得的回饋往往會越大。

自己寫閱讀心得,我不喜歡在介紹一次書,而是希望同樣喜歡這本書的人可以從我的文字中看到不同的觀點與思考。

閱讀《治史答問》所抱持的問題與假設:
1. 如果治史是在探求真相,那麼我希望探求商業或是生活中的真相所產生的困惑,應該也可以從中了解到某些解決方法:

        所謂的治史,作者嚴耕望先生特別強調,是需要用「證據」去說話,具體地去瞭解史料,並挖掘史料最終提出說法與見解。換言之,結果之所以正確,往往是因為剛開始已經取得了真相,而能推導出正確的結論。如做決策的時候,是依據隊的資料(史料)而能推導出判斷,絕非斷章取義。這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對於往往概念著手的社會領域學習者,往往更加重要。

其次,在坐判斷論證的時候,史學研究會在意要有「辯證發展的基本觀念」,運用歸納法求得新得新的結論,往往會比演繹推論來的更加完備。因為演繹往往是針對一個觀念坐推論,會有幾個問題:
第一:推論具有主觀性,對於客觀論述要求會顯偏差。第二:以概念性的出發作為標準,去尋找史料或是素材,來證其說過於主觀與有所遺漏。更重要的是,以一個閱讀者的角度來看,往往難以一剛開始就明白其道理。故在推論時需要注意。

2.史學家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在讀書呢?畢竟資料那麼多,他們如何克服這問題?

a.建議不要先用哲學觀點去治學,因為主觀性強,往往針對概念坐延伸不夠精細,故應該學習蒐集史料,或是先從歷史素材研究開始,更為踏實。

b.目錄學有其價值性。
文中說到治史大家陳援庵先生對於史料的研究,說道針對專章考究或是治史,目錄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白話文就是,當研究一項領域,其領域之深往往難以一時間勘透;領域之廣,言論字詞辯證考察自然不易;領域之複雜如何提綱挈領,掌握核心就更加重要。因此,在考察時,陳援庵先生或先針對主題去多方了解,看相關書籍中的目錄了解整體的架構,邏輯與範圍,最終可以選其一而專。

而這樣的方法,也是我閱讀時的一個習慣,會先看目錄與作者的生平,並盡可能的去猜其邏輯,未來有機會再針對此做分享。

其中,還有校勘學,也就是驗證是否正確。其中書中指出四種方法:
第一:對校法:將同類書目或是訊息進行比較,了解異同之處,再做是非判斷。
第二:本校法:將資訊來源或文本,進行前後的邏輯驗證,可以用先前資料校正之後資料,反之亦同。


4.心中有窮理查的一句話「建議多用不同學門或是理論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往往會有更深刻的學習與印象」,在書中得到印證與反思
文中【社會科學理論只是歷史研究的輔助工具,能以運用理論為主導方法】說道,在研究的時候仰賴理論雖然重要,因為可以藉由既有的架構與框架進行判斷,但是這也會令人流於主觀,且思想懶惰。因為會有先天的結論假設,來做研究的預判,而所得的結論自然了無心意。

國高中的時候,往往覺得理論往往流於空談,完全不知道這樣的公式或是論證有何價值,如今大點後看才了解到,理論就像是各種度數的眼鏡,方便看遠或是看近,提供各種不同的思考模型,這對於對一個領域還未完全精通的人來說就像是飄揚於大海而撿到浮木一般的重要,因為這使人有了依歸靠,而不再完全需要空想或是找尋。因此,每個領域都會有該領域中被驗證過的理論或是定理,讓人減少探索的時間或是試錯。而窮理查所說的就是希望多學習不同的視角,去進行思考,而不會過於單一的局限在一定範圍中。

只是這裡書中更點出盲點,有理論依歸雖然好,但也千萬不要被理論或是架構給綁架,否則自己的視角永遠都與前人相同,難以辨出新意,最終失去了創新的機會與可能。

帶著問題意識,看書就不會無聊,萬沒想到原本想要睡覺了,臨時拿起手中這本書翻了一下,頓時有感,也就打下來和大家分享了。當然,也希望了解,大家是如何看待「方法」的重要性?如何獲取好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