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簽,有更好的選擇

過去有一句諺語,印象中叫做:失去反而是得到。這幾天一大早看了新聞,大致上多以韓國和中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完成了,並且將會對台灣發生極大的衝擊,四大產業即將不保的論調。的確,是真的。面臨了我們的競爭對手韓國,在與之對陸的關稅的差異下,使得獲利不高的台商有了更嚴峻的考驗。但是換個角度觀之,這會不會是開啟另一種可能呢?現在或許是台灣轉型的好時候。

台灣,長期以來就是以產業代工為發展,我們有優質的晶圓代工,紡織,工具機技術以及石化重工業,但是多為高勞力密集與高資本的產業,相對轉換成附加價值卻不高。雖然紡織相當優異,但曾聽過哪一個台灣紡織品牌出名的嗎?雖然代工優秀,但是他畢竟是一個高投入與變動性極高的產業,在競爭領域比的勁是在極短周期下的技術革新與進步,卻也容易因為市場訂單的波動而影響。無疑的,是把錢包吊在別人的口袋,他一靜一動都是挑戰。施振榮先生曾經提過,微笑曲線的經營,大致上來說是在價值曲線上的兩端一是高附加價值,二是高技術含量,前者是品牌的表現,而後者就是關鍵技術的掌握。而台灣於曲限中的哪一端呢?大致上就是在中間一端了。擁有了技術,但並非關鍵技術,擁有了代工能力,但人力成本上漲,加上中國大陸的競爭對抗,優勢也就一點一滴的流失。換言之,在價值曲線中,台灣並未佔據太大的優勢。而今天,遇到了韓國確定與中國簽訂完了自由貿易協議,台灣在與知產業結構相當接近的競爭環境下,將不可免的遇到重疊與競爭。如此,在兩岸政治未能進一步發展與解套時,我們還能做什麼呢。無疑就是轉型。

這次麥可波特來台灣開即提到,台灣擁有許多很好的專利與技術研發能力,但是為什麼仍發展有限呢。我們撇開政治等大環境的種種侷限。可以發現,究其根本,我們在面對技術發展與應用推廣上是有問題的。我們有良好的產品,卻缺乏有市場性的商品,遑論建立起知名的大品牌了。因此,在這一個受到關稅是場嚴峻的挑戰下,我們是不是應該從新定位我們的市場方向了,台灣還要在走向代工的發展嗎?還是又以傳統的思維找尋東南亞簽定相關的條約只為求更低的成本做拓展呢?或許,現在是個思考期,從新定義台灣的發展未來,從新的看待台灣的劣勢。對陸的市場雖然更嚴苛了,但卻也是檢視競爭力與改變的時候。開始研發附加價值高的商品,加強重是商品的品牌經營,建構一個獨特的品牌印象與口碑,讓自己的商品在面對競爭時,不僅僅只有在價格可以談判,而有更多的附加價值空間,提供消費廠商或消費者做連接與選擇。

只是一名學生,對於政府與企業,我無法做出多的實質貢獻與改變。但不變的是,一樣要對於社會與環境有信心。前景可以窘困,但當下不能停滯,突破在進步中尋找,而要進步就要選對方向,否則不僅徒勞無功重蹈覆轍,更是浪費一次難得的改變機會。無疑的,改變是辛苦的,但今日狀況也是過去的累積,如果現在不改變既定發展思維與方向,我們只會在失去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