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

歷史,不是我們不知道,而是讀錯了方法。

大四生,慌亂與急迫的一年,因為課堂無趣上到第二堂就去書局看書了。這本很棒【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辯之旅】其實以應該已經出了一段時間了,過去也有朋友推薦但就是因為包裝問題,讓我遲遲不想去看他。今天忍不住看後,的確有意思。因為,我覺得他指出了相當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讀史為和?在者讀書又事為什麼的問題,藉由秦始皇的故事加以分析人處於事的方法與態度作違反私。

讀歷史是為了什麼,為了借鏡避免犯錯,為了一種生活態度?可能理由很多,以我而言基本上就是兩個吧,反思。反思如果變成了是你,我們如何改變呢?又該如何權宜?這就像是一磨刀石,可以反覆的專研,而不單是一種工具性的借鏡觀。其次,一種感動吧,一種直覺地位史中的情意感觸。

喜歡這一本書,是一位他能夠用更仔細的角度來看待文章。過去在讀文言文或者文章總有以考試為條件下的閱讀,也因此,學生求表現,老師求成績,父母求結果,校方求榜單,書商求業績一切東西務必簡單易懂並有效率,內容中的許多東西也就是非常直觀與片面了,老師若沒有多花一點時間作判斷恐怕也難以找到問題正確的教導。例如,木蘭師的「唧唧復唧唧」真的是機器或是鳥叫聲嗎 ?還是嘆息?不同朝代又有不同的意義,但這點印象中老師沒有說到。又例如文中的張良故事,我覺得作者分析功力當真一流,每一個字義都有其內涵,過去僅是草草簡述張良為一個「能忍,故成大事」但真實上呢?教到關於張良的表情與態度分析其實並不多,即便如老人的穿著是學問。很特別的書,還會叫人先蓋上後思考一下,如果是主角會怎麼做呢?的確,若歷史重複了我會怎麼做呢?

文中講到秦皇的問題,或許因為是政治系的,所以腦中一職 跑出了中共的影子,有點像現代化的翻版。他說到,人類發展中,過去的龍山文化是一次轉變,讓人類由蠻荒演進至農業,再來春秋戰國為第二次,奠定了制度與禮教發展,最後就是工業革命至今日了。而如今的社會在這樣的大轉變下,應該要用何種態度面對,這也就成為了最大的挑戰了,故用了在轉變時代的代表者作為解釋。以我看來,一切的歷史都是,人性的自我挑戰。例如對於豐功偉業的追求,對於慾望的無限期延伸,綜觀史上所有的成敗不多是因為這兩點嗎?其次,英雄的自大也都是依切毀滅的開始,有人說「上帝欲毀一個人,必先使之瘋狂。」瘋狂的成就,瘋狂的自大不都是一切問題的開始嗎?


一個小時內看完這本,我想是太趕了,面對歷史囫圇吞棗,那麼歷史待我如是,所以我覺得應該要多看幾遍,真正的看完後蓋起來思考看看,設身處地地當下究竟會如何的表現。最後,這本書給我最深的反思,我們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過去的英國的文官訓練與養成事為了建立有效的工匠培訓,提供更系統與穩固的人才養成,進而演變至今的一套大學教育等。但是,這樣的教育對比今日,我們真的是要如此嗎?如果教育不能強迫大家思考為什麼,或是要求大家探究背後的理由,而是一在盲目地用教育是為了要找更好的工作等,悲矣,因為那樣的教育更本不是為了要生活,而只是工具手段地為了要生存。不斷的反思探究,去了解所適合或所不適合,所堅持或所捍衛,這樣才能深入地將學科精緻化研究與了解,或是將道理脈絡清晰的整合與連貫,最後必然有所用不是嗎 ,這樣才是真正讀書的目的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