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讀的是一種脈絡

最近的這段時間,我常在想,當大學到了最後一年應該要充實什麼樣的資訊或是能力呢?是語言或是財務相關能力,反覆的思考後,我覺得就是「思辨能力」,四年的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也就一眨眼的時間,所以,我給了自己一個方向,追尋真正想要看的,並看其中最難的,去盡可能再多了解該領域的思考模式。

所以最近看的書就相當多是這領域的。其中以史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坎伯的「英雄的旅程」與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和「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印象深刻。看似講歷史,講神話與講民族八竿子打不著,但對於思考,他給出了很重要的一個脈落,就是「非線性」「有機思維」

作為質性思考者,如何與量化思考者的專精與明確做出對比,那就是要有宏觀與整體的架構構思。但是如何地從一個點,穿針引線出一個面,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因此,對點的認識從大賣場這本書,對於線與面則從想像共同體,再到西方再到英雄。很多時候看似因果合理的事情,背後有著定性或是規律的運作,有論者認為這是一種不可言的命運,而過程中,往往也就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所謂的因果乃是建立於有機的基礎,只是這樣的因果別忘了是被人詮釋而成,申論究竟是對或錯,往往為後見之明,因此,在商業決策或是思維觀點上,抱持著詳盡求全態度固然佳,但是如何跳脫非典的思考,並以更恢弘的角度來看,那將更有挑戰。

西方的沒落,這本書我覺得是近期最有啟發的一本書了,揭示歷史如生命,潮起潮落,有其規律,並於各種文明與文化間的互動,演繹出不可明道的規律與型態。打破因果的單一認知,認為觀其本質的運作,也就是「觀相」法的形態學,才能真正的建立於正確的認識,進一步推展至各個歷史文明乃至時間空間觀點的延伸。

讀史,是獨一種脈絡的思考。今日創業,無疑是歷史中很小的一點,但這一點對我卻是很深刻的一點,如何跳脫一種深刻,或是用權之的觀點看待未來趨勢,有時會發現,了解脈絡後,方向會更加清楚。




我有時在想,現在的我究竟在哪一個路上呢?我想,我不必為英雄,但我的路會是精彩的一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