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40】資料系統的基本認識

摘要:展示,應用,資料。分層,是系統認識的重要概念。

字數:1405


不論是了解人工智慧,或是了解整個的電腦系統,最重要的核心也就是再『溝通』。如何利用技術來幫助人與人的訊息有效率溝通,也就是科技進步的意義。其中,對系統一知半解的人來說,人與電腦溝通的架構,大抵都是這三層模式的溝通方式,展示介(Presentation),應用程式邏輯(營運層business logic)與資料庫(data)也就是所謂的資訊傳遞架構。

作為一個新人,也曾經問過,那為什麼不直接展示介面連到資料庫呢?假想一下,如果交男女朋友,有可能給對方看外表後,就直接給對方通大腦讓了解自己的一切嗎?

站在公司角度上,如果對方單純看過介面後,就可以進到資料庫,那就有可能面臨資料庫被破壞或是惡意攻擊的可能。所以在過去的兩階段資料傳輸結構,會轉成了三階段的傳輸結構,也就是中間還會有所謂的應用程式介面,這邊也可以說是一種營運表現。

正所謂,認識對象,不只從對方的顏行舉止(介面),與互動表作息(應用層),最後才談心(資料庫)。所以,這些應用程式就像是和對方約會,看電影,去家裡坐坐聊天,透過這些舉動來認識一個人(這當然是比喻囉)。

這也反映出來所有的程式或是軟硬體都是可以優化的,畢竟,總是希望呈現最好的一面給對方(使用者)。

從這樣的角度來說,也對企業或是資料層有保險,因為在互動層級上中間有了一層保護。資料層對的是應用程式(AP層),而應用程式(AP層)對的會是使用者介面,而用戶也不會直接進入到到資料層,而增加不必要風險。

而透過分層的方式,也讓衍生出了『模組化』的認知。企業或是組織上,如果有需要進行更動,或是讓既有系統跑得更順,也不用一次性的做更換,只需要看是硬體的問題,還是應用層的問題來做單一修正即可。

大致上的呈現,會是這樣的圖表:

上面可以看到還有幾個比較生澀的詞語,像是負載平衡,或是再講傳訊系統會講到的HA,這又是什麼?

所謂的負載平衡(Load Blance),簡單說就是『平均分配資訊』,例如在大企業中,可能一次買了10台的伺服器,但是最常用的可能是只有五台,另外五台大多只有尖峰時候才會用到,離峰得時候多用不到,那這樣平日不就浪費了嗎?於是有了LB這樣的機制,也就是讓所有的運算需求,可以平均的分散到每一台的伺服器。一來可以避免單一伺服器運作過耗,二來也可以充分運用資源。

那麼HA呢?也就是高可用系統HA(High-Availability),這用途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系統掛如果突然因為不可抗力因素,當機,大停電或是地震影響等,中途的斷電,而依然可以運作的一個方式。而一般來說,會有這三個特性,

第一:備份,也就是能夠有定期地將資料備份到特定的伺服器中,中間會有涉及到排成的安排,資料的選用規劃。

第二:備援,就是當遇到問題時導致服務中斷,原本的主機會立刻將服務切到另一個伺服器中運行,一般來說這是所有企業等會有的基本安置。
以數據追蹤系統公司Kochava為例,全世界就有100多個備援點,強調資料每次存儲,世界各地都有備援,換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另一項優勢了。

第三:叢集,也就是更有效率地去幫伺服器間的運行進行分組,與資源配置,確保更完善的讓應用層是們相互運作。


了解初步系統的認識,三階段的資訊傳遞架構,可以快速掌握到技術人員們關注的重點,同時瞭解再部署規劃時,一家公司對於該專案的重視程度。系統,就像是牽動五臟六腑的總括,未來也會針對人工智慧相關系統建置與規劃做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