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任何問題的方法!

任何問題,只要問「究竟問題是什麼」然後寫下來…

別覺得是屁話,工作一段時間發現,是否有發現太多人沈迷在解決問題、或解決問問題的人,而多數是搞不清楚「什麼才是問題」。先別要求「說問對對的問題」。只要處理事情焦躁、無解、煩燥時,能不斷反問自己「究竟問題是什麼」然後一一寫下來,多半就可以發現,自己所做的、癡迷的、正在執行的根本不是重點或是核心,並從中找到應該要施力或調整的地方。

Image for post

今天突然對這件事情很有感,因為當我做完簡報時,看了一下工作時間,竟然只花三小時就做完了一頁簡報,而且製作過程都蠻順利的,讓我不禁訝異到,原本預計會花5到6小時做完的簡報,竟然比預期的少了2小時!是題目比較簡單嗎?非也,因為最近幾個一兩個月有好幾次工作時數比我預計的早做完,而我也歸納了幾點我的改進方法。其中,我認為最值得分享的是,當作不出來、或是花太久時間時,務必先停下來問問自己「問題是什麼?」

「週四中午收到(週五休假),下週一上班前給我一個關於資料經濟生態系的一頁簡報,裡面要帶出公司的服務」。就這麽短的一通電話,都來不及確認,還在思考準備釐清問題時,老闆只說道「就大概和原本客戶的簡報概念很像就可以了,因為也是初步接觸」。

這樣的對話,至今超過數十次任務也不難,就是兩三天內製作出三~五張的簡報,這次幸運只有一頁。但是主題可能會是「某油氣管線改進策略」、「5G基地台」、「共桿策略」、「XXX進入市場分析」等主題,而常面對不一樣的主題與方向,核心現在想想除了產業知識外,都可以快速用這個方式,快速找出應對方向。

回到長官給的問題,我當下只想到究竟要怎麼做?所謂資料生態系究竟是什麼?所以立刻打開公司資料庫去尋找,於是我犯了大錯。

有時大公司有資料庫是好處卻也是雙面刃。因為資料很多,但絕對看不完,所以當沈迷其中時,知識庫就是時間的黑洞。因為裡面太多前人的東西,也有數不清各國的顧問資料。就這樣關鍵字開始下了「資料生態系」、「數據生態系」、「生態系」,不誇張,同時就跳出金融、AI、IOT等數十頁的資訊。而當我飛快地載下三五份報告時翻閱時,當對這些不同主題的研究雖有興趣,但卻也疑惑「自己到底在幹嘛?」。於是,我知道我又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

「在問題不清時,找資料最忌諱陷入新鮮資料嚐鮮帶來的的致命延遲」

問題不清時,一切都資訊都是雙面刃

因為焦慮會讓人想要參考「新資訊」,而當缺乏對問題的評估與定位,很容易會陷入太快找資訊,或是不斷拼湊可能選項,最終缺乏主軸而會有似不像的問題。這也因此,顧問業都會說要先分析問題,再做出「假設」再做出題案故事線。這點不容易,至今也在練習。而我問過很多資深的顧問,究竟在摸不清楚狀況下,怎麼樣快速的分析問題?或是做出對的假設?如何找出對的施力點,方法很多,但我認為最實操的會是這兩點:

第一點:釐清目的/目標,再把問題寫下來

第二點:把問題寫下來

釐清目標、目的是在解案子中,很容易卻也很多時候會被忽略,以及以為自己知道了。而寫下來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多數時候用「想」和「寫」,其實是有很大的落差,寫下來就會發現邏輯不符或有鎖遺漏,於是便可從中釐清落差,找尋到真正的問題。

以剛剛問題來說,核心的問題其實是不是做出一張簡報,而是「初步接觸」,因為是初步接觸,所以必然會有幾個前提:

1. 不可能談太細,就像看到美女第一眼,再哈也不會告白

2. 先有全貌,並且說一個讓對方覺得你能溝通的互動更重要

3. 聽需求,但要讓對方知道你有產品即可

基於1.2的前提,根本就不可能詳述一大堆細節,而全貌類別的東西多半是「生態」「市場狀態」等;而又要跟對方能夠對話,那就是預設幾個對方可能的目標,並且說明對方目標與自己專業理解全貌類別的差異,以及點綴些解決方案證明自己還是能解決問題,至於怎麼解決那就是下次再約了。

是故,當我問了自己「現在找這些東西,究竟問題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其實是自己忽略了準備簡報的對象、狀態以及目的。所以,當我找了二十分鐘左右,便停下來開始重新寫案件的分析,於是很快的我知道究竟可以怎麼搭配與製作了,最終只花了三個小時左右就完成了,而也再一次對稿中通過了。

很多人講,剛開始要分析問題啊,要做各累各類的分析,但當時間急迫時,當下重要的不會是「分析」,而是釐清「問題」是什麼,接著再去分析才有意義,否則在錯誤的問題上面分析,其實只是浪費時間。

而這點後來也發現,不僅再寫報告,或是在討論事情、乃至吵架時都十分有幫助,畢竟,很多時候解決問題就像是反射動作,卻殊不知其實解決的可能只是一個點而非全貌乃至核心。或是…自己可能才是最大的問題…

總之,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先問「問題是什麼?」吧,說不定根本沒有問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