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閱讀」標籤的文章

【生活43】重讀金字塔原理(1)

圖片
摘要:用功利角度閱讀,會更快與更有效率 字數: 655 重新咀嚼後,發現還是經典好。 這本書大看了封皮簽名,是去年八月買的,到現在大概是一年,確定翻過了兩次,但也確定過去都沒讀懂。 只是,今天看後有了新的感受。對比兩次的閱讀方法,得出了這個結論: 以功利角度來閱讀會更有效果。 一年前 : 從第一章,一路看到結束或是睡著。中間有相當多的舉例,但是在為了求速度下,大多都略過。 @閱讀邏輯:快速閱讀,看越多本書越好,但是面臨到太深硬的書,往往貪多嚼不爛,只知道裡面的特定技巧,但是為何如此卻無法掌握,更別提應用與延展。 昨天 : 先看目錄,跳到第二章和第三章。用一個清晨時間,一起跟著導讀做完了裡面的邏輯題。 @閱讀邏輯:想要思考一個『思考根本』和『路徑』,加上看完多本類似書後,想要『比較』,與找出『可操作方式』。 讀慢,是因為過去快是沒用的,為了別浪費時間又再讀一次,所以要修正。 過去,一天兩本不是問題,但大多忘記了,且工作繁忙,一天一本都是奢侈了。尤其這是經典工具書不是一本小說或是雜書,所以扎實理解裡面的工具方法,更勝過囫圇吞棗。 工作問題,逼人要有快速分析能力,能夠給具體方法才不是耍流氓。 這本書目錄就指出,將會教讀者『寫作邏輯』,『思考邏輯』,『解決問題邏輯』與『簡報邏輯』。而這些也都是根本解決問題的底層能力了,更重要的是每篇會有兩到四則不等的練習,並最後指出具體操作方式。 總結,這是本好書,同時帶有問題意識的閱讀,更能有效率地掌握學習,學習識別哪些是需要的,與可以應用到的知識,進而轉換成自己的內壢。這樣功利的閱讀,讓我感受到差異了。

購書

圖片
今天心情不錯,於是就去誠品書店逛街了。一般來說,我買書只有代表兩個意義,那就是想要紓壓和想要加強。因為最近老是覺得自己很笨,於是動不動就想要買書,用實體的補足心理上的不足。 卑矣,但確實如此,想要變強,想要變得更好。那就必須要死嗑。目前這幾奔書估計還不會看到。因為關於電商類的專業書還有兩本,谷哥書也還有一本,FB專業書也有一本。所以就先給他們排隊囉。 有時,真的不是買書就是立即看,而是為了買後,用那種購買「自己讀完可以變更好」或是「加油,你與目標只差...」的心提醒自己。 所以會有習慣先將「感覺」未來需要讀到的書先買下來。作為一個菜鳥數位行銷人,目的兩年後至少要專精這領域,學一門工具死嗑。這點書錢,我買得起(忍住不哭)。

《台北金融物語內線國度》小白兔跳出

最近幾周下來 , 終於自己又看完一本書了。感覺音頻訂太多了 , 在閱讀上近來開始有點懶散了。所以昨晚就看完了一本叫做 《 台北金融物語內線國度 》 一書。作者是我非常新的賞的一位退休從業人士 , 金融界中人稱總幹事的黃國華先生的小說。 這本書買很久一直都沒看 ,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心理第一個想法就是「所有的偶然都是安排好的必然」這句話是我去聽劉必榮教授演講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而到至今仍是如此。書中大概描寫的就是如書皮後面寫的「揭露金融圈鬼胎惡鬥的面目」「金錢下面的人性扭曲」與「金流背後的操作」等等。這部分不是第一次聽到了 , 但是第一次看這類的小說。覺得還是相當感觸良多 , 因為金融業中的人交易的是股票與內線。而在我的行業交易的是遊戲。大抵不外乎「吹 、 捧 、 套 、 殺」。這四個字的經營了。 經營一款手游 , 在未上市前也跟台股一樣 , 需要包裝與炒作一下。設定一筆預算 , 交由廣告公司口碑行銷或是議題操作一下。而這些操作在廣告中就是預算大小的問題 , 在股票當中就是事先需要給未上市的股票 , 讓那些分析師或是操盤手或是所謂的名家幫忙作嫁一下。於是以機會上各大主流媒體的版面或是新聞 ,對於散戶來說這些資訊也就是投資的最佳參考了。 最後不用說就是入套了,等累積夠多的時候在一口氣賣掉手中持股,那些金融大腕就飽賺一筆了。當然遊戲產業簡單點,透過排名的操作吸引到自然流量,最後一群人近來就有變現的機會或是廣告效益,從這角度來看不也相當類似嗎 ? 當然股市行情作假 , 這讓我驚了一下 , 因為前一陣子我還每天都在便利超商吃早餐和翻閱「經濟時報」與「工商時報」好奇所謂的趨勢是什麼。今天看來 , 所謂的趨勢大多是一群人吹出來的東西。而缺乏判斷力的人就會跟群 , 這部分也是文中比喻相當傳神的散戶行為。說到底散戶之所以會常抱團跟群的重點就在於「不用思考」。 不用思考的下場就是接受隨波逐流的代價。受媒體等影響 ,最終成為別人遊戲中的犧牲品。如 文中也傳神地說道 , 所謂操縱股票無非就是三個東西「明牌 , 名嘴與媒體」這三合一的效果就是文中強老大的法寶 , 藉此將股票炒作上去。其中這些人之所以想要炒作上去的邏輯也很簡單。 1. 因為自己有這股票 , 不炒上去在賣掉 , 怎麼賺錢 ? 而賣掉後誰買呢 ? 就是一群隨波逐流進場的散互了。 ...

閱讀心得:《80/20法則》致力做越少活越好1

字數 :1,000 適合 : 想要過得更加舒服,並且表現成效非凡的人 生活中,一定有些事情是重點,而有些事情是拖累前進的負擔。相當清楚的一句話,只是要辨別得清楚究竟什麼是重點與重擔,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工作大概一年了,覺得有點像是在大海中游的小魚,有時實在不清楚究竟應該要游向哪邊,即便是現在多少都有點這種感覺。為了找出重點,中秋後的第一天,一早再看一本書 《8 0/20法則 》 帕雷托法則 80/20 原理,大許多人都相當的熟習,就是說明實際上對一件事物的影響,往往是百分之二十部分所造成,相反的另外的百分之八十部分則是影響占比相當的有限。所以,人們得出了一個啟發,甚至沿用到了各領域,就是實際上應該要關注的是那少數的百分之二時而非百分八十。而這本書就是在描述這其中的比例關係,不僅適用於工作上,同時也強調人的生活中也是受此原理所影響。 看書先提疑問,所以我依樣先提出我自己為什麼看這本書的幾個問題 ? 1.       現在工作中,哪些才是重點 ? 相反的,我自己如何讓自己有機會做到重點項目。 本書剛開始就先用一些企業的案例來說明這個法則,大致就是以一家公司的營利狀況,當百分之二十的業務可以帶來百分之八十的效益時,或者五成的效益,那麼就應該要注意,自己有沒有將重點放在這少數上。 而這也顯示出了重點,那就是有個隱藏條件,首先就是需要【有效識別】什麼是【關鍵的少數】,並且能夠接受【真正改變事務的往往會是少數,而絕非多數】。 反映出,在思維部分不可以再持續保持著【線性思考】,而是【接受不完整性】 2.       現在生活中,哪些才是重點 ? 相反的,是那些事情影響了我的生活,害我如此疲憊。 書中指出了針對生活的建議,其中這部分會來在第二篇閱讀心得來做細細講解。因為範疇相 對比較多。 重點是,當我一個早上花了約 35 分鐘左右看完了第一部 ( 書中分為第一部與第二部 ) 我發現了 :   一定要學會判斷輕重,千萬別蠻幹。識別時間點與環境很重要 。 我生活中的小規律 : 1.   每次通勤最想睡覺的不會是剛上車的前 35 分鐘,大多是到了萬華時候開始想...

閱讀心得與方法論: 《治史答問》

圖片
字數:1914 適合:想要增進自己某種「方法」的人 閱讀心得這個欄目已經一段時間沒有新的文章了,並不是沒有看書,而是思索更好的呈現方法來分享一本書中自己究竟看見了些什麼,感觸到了些什麼。 今天分享的書名叫做 《 治史答問 》 一本由嚴耕望先生講述「學習治史的意趣」、「通曉治史的歷程」、與具備「治史的才能」的一本書。 購入時間 : 後悔沒有寫時間,但估計是 2013 年左右買的書 購入閱讀 :2016 年 9 月才真正看完 看完理由 : 不再頭暈,且覺得真的有需要 再閱讀原因 : 想要從中了解究竟治史的人是用哪些方法與角度再做討論與學習 近期看書會有個習慣,或是訓練自己會有這樣的習慣,那就是不要太快去看一本書,而是先想多一點「問題」,了解為什麼自己會想要看這些書的問題。 例如,竟就是希望從這些書解決那些生活問題,或是了解那些過去不懂的事情,又或是只是隨意翻翻,當然無論如何我會要求自己有這樣的「問題意識」 幾次下來,我發現只要 思考問題越深與明確 ( 最好可以寫下來 ) 最後能取得的回饋往往會越大。 自己寫閱讀心得,我不喜歡在介紹一次書,而是希望同樣喜歡這本書的人可以從我的文字中看到不同的觀點與思考。 閱讀《 治史答問 》所抱持的問題與假設 : 1. 如果治史是在探求真相,那麼我希望探求商業或是生活中的真相所產生的困惑,應該也可以從中了解到某些解決方法 :         所謂的治史,作者嚴耕望先生特別強調,是需要用「證據」去說話,具體地去瞭解史料,並挖掘史料最終提出說法與見解。換言之,結果之所以正確,往往是因為剛開始已經取得了真相,而能推導出正確的結論。如做決策的時候,是依據隊的資料 ( 史料 ) 而能推導出判斷,絕非斷章取義。這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對於往往概念著手的社會領域學習者,往往更加重要。 其次,在坐判斷論證的時候,史學研究會在意要有「辯證發展的基本觀念」,運用歸納法求得新得新的結論,往往會比演繹推論來的更加完備。因為演繹往往是針對一個觀念坐推論,會有幾個問題 : 第一 : 推論具有主觀性,對於客觀論述要求會顯偏差。第二 : 以概念性的出發作為標準,去尋找史料或是素材,來證其說過於主觀與有...

認識自己的方法:整理書櫃

 整理書籍對我而言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因為將各式各類的書籍排好還有依著種類進行分類,對我來說就像三兵點將一樣,而我就是最後將他們排好位置的大將軍。當然,我可能是歷史故事看多了,更重要的是將書籍整理好,我可以知道自己究竟是看了哪些書,反映出自己當時的心境與想法。 原來,我關於商務管理類別的書籍佔了一個櫃子,總計四層,其中商界人士的自傳就佔了一層了。這些書籍根據我先前在書皮寫下的購入紀錄,多數都是在畢業前那份南港實習工作時買的,現在想想,之所以買了這麼多的類似 : 如何做好管理 .. 如何做好筆記等等這類的書,是希望在當時可以有更好的表現,這類書籍就想是個短期補給品吧,看得快,但是影響卻也短暫僅止於工作了。 另外,有一層的商業人士自傳,例如 : 每個人應該都有的賈伯斯傳,馬雲傳,特斯拉創辦人,王雪紅,貝佐斯等人自傳。這些人無不是當代最有錢和最具影響力的人了,看這些書很明顯的,一來我是希望可以認識他們,二來我也是希望了解在他們之於我年紀時,究竟都做了些什麼而有了根本性的不同,而這樣的參照學習,也發現其多數人在這年紀也都不慎清楚自己的未來等,這似乎讓我心安一點了,但怎麼過幾年後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 這是我所擔心的,直到如今,我也不斷地去看自傳對我所想要了解的人,更進一步去學習例如 : 成吉思汗,或是坂本龍馬。其中又以坂本龍馬為例,這個人的生平雖然僅 40 歲不到,但是其功績與處世性格卻是我相當喜歡與希望為之的。或許這就是看自傳的好處吧,雖然看的是別人的一身,但是想的卻是自己的餘生活法,如此,用別人一輩子來觀照自己一下,豈不是便宜嗎。更重要的,不同時期的觀照法,更會反映出自己的價值觀變化趨勢,當然前提是,別忘了買書時務必寫下購買日期或是相關的心情與地點,這都有助於後來的一個反思檢視。 我將書做歸類,就是將自己的性格做檢視。因為書籍的類別有的時候並不明顯,往往很難立刻找的一個明確的類別。正如我的四個書櫃中,一櫃是放歷史的書籍例如 : 明史,乾隆傳等。第二放商業書籍 : 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等等;第三櫃是放文學書籍 : 源泉,餘生將盡等;最後一櫃就是有類是文學和商業結合了,戰敗者的觀點,必然等等,敘事手法偏向文學,但又有點商業等書籍,還有如何教你看畫等等。這樣的書籍處理起來我會統統給它放在一層中,當然,會按照類別有分成左右兩邊,如左邊更加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