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館子季1
字數:2575
適合:想想,這篇文章適合什麼人呢?大概就是剛到異地工作前三個月的人了。
朋友那天對我說,去了大陸半年又回來,怎麼都沒聽你說說心得或是打打文章呢?
這不是第一個朋友這麼說,但我始終沒有打下來,這段時間想想我的理由就是「不想要禍害別人,正如主題所言,育人不俗」,畢竟,去比我做更好工作的,和做更久的人都有,加上我去的時間又短,其實也只是驚鴻一瞥,很多想法可能存有偏見,所以我第一次放假時朋友邀我吃飯,我並不想跟他們吃,只怕我無心的抱怨,會給他們帶來不好的印象或是錯誤的想法。而今日,打下來的理由,無他,只是因為當時也在那邊的人也都陸續離職了,加上自己也擔心忘記了些事,畢竟走過的路,就是在彆扭都曾經是回憶。
背景:到東邊館子店去上班,做鞋配件的小台幹。公司大概十多個廠,跨足陸,越,印尼,中美等地。
第一:新人容易將壞事看太重,潛力看太小。
這個問題是在歸結了前段工作下來的一個心得,加上這次去到東莞工作後的想法。人,大抵上對於負面想法會比正面想法深刻;損失的感受比得到的大(有實驗證明的)。所以剛到一家公司,多數人會先感受到不好,而很難發現好。
例如:剛到公司,我發現跟面試時講的不一樣,那時說的早上8:30上班,5:30下班;第一天就變成了早上7點吃早餐,10點下班;之後就變成了6點起床,12點~1點睡覺。當然,對於異地人來說,我都覺得是小事情,只是生理上久了後自然難以適應。
重點在於,新到一家公司,會認識許多的員工或是老鄉,老鄉們會開始各種觀念的洗禮與告知,剛開始會很神秘的什麼都不告訴你,而自己也會死命地去打聽一切,唯恐自己漏了什麼。於是,所謂的特定印象就會深刻的烙在腦海中了。而在這,自然是老台VS新台;老陸幹VS小台幹;陸員工VS新台幹;小台幹冷冷對小台幹的環境觀念灌輸。
久而久之,在很多看法上面如果剛開始就受到了這樣觀念灌輸,那麼做事情就容易失去客觀的準則,而多數時都會想成誰害你等等了。對於公司的信心也就降低了。
簡言之,到異地工作,人人都是打工仔,但做一個心態如何的打工仔就格外重要,自己究竟是來闖一片天的還是來跟人家抱怨等等的,務必需要想清楚。
因為剛開始如果沒有先理好自己的思路或想法,就相當容易跟風,跟著批判與跟著反對,但失去的就是「學習」。而在這邊,確實有可以學習的地方,但至於如何切入,並且處理中間面對道的各種困難,那麼那是技術上的問題了。簡言之,若是新人到異地,建議眼睛耳朵多聽多看,但不用急著下決定,也別太急著和各團體染缸,因為那都容易失去了自己的客觀性,進而做出原本自己所想像的事情。
第二: 別人可以跟我們不一樣,但沒必要自己一定要跟別人一樣。
最近看一本書,叫做隱藏的邏輯,大概是我在交換時三年前買的書了,但竟然現在才看懂,書中說到人的幾種特性,其中一點就是「模仿性」與「適應性」。很多人會在到新環境的時候拼命地去觀察與紀錄,正如同當時的我,詳細的紀錄了每位大陸同事的各種資料外表,偏好,講話方式,各種關係連結取向,年紀,背景經歷等,每餐用餐都在觀察也都搞到自己胃痛。因為深怕覺得別人會害自己(如同第一點講的,自己有了刻板印象)。
或許,在這邊主管們確實都是鬥來鬥去,下屬們豺狼虎豹,但我覺得沒必要自己也都將自己搞成這樣。適應,當然需要多用他們的話或是習慣去配合,但是有的時候需要有自己的一套原則與哲學。在這邊收受紅包賄賂,乃至酒店花天酒地都相當的正常,嘴裡罵娘懷裡摟妹見怪不怪,總有些奇怪事情。但是自己能不能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些什麼事情或是目的為何,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如同杜書伍說的,每個工作都會有自己的「工作習氣」,而價值觀和的人就會自動轉化成這樣的工作習氣,不合的很快就會自己被彈出來。當然我可能是屬於後者的。但這邊想說的是,當自己變成特定習氣下的人,可以再思考看看自己真的需要成為這樣的人嗎?
記得那時我講話變得相當的大聲,而且比較粗,當然做事情也果斷相當的多,也很有效率,換言之,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點在工作時與工作中都要理清楚要有分寸,否則很容易像浮士德一樣,交易到最後,自己都不再是自己了。
第三:務必清楚自己的定位
了解自己的定位,你才能夠臨危不亂。公司要我到這邊的定位就是台幹,未來要當廠長或是管理階層的。這樣的認識是公司定給我的定位,但是這點我先前並每有太大的感覺,因為我投的應聘位置是國外業務,我根本沒有想過要當廠長。所以剛到東邊館子公司中,我很難適應大家對我的眼神與我剛開始所要做的事情。原廠主管會問我說有什麼要建議地務必先跟他說,各單位對我尊敬有加,感覺自己都要飛起來了,但我很清楚這是地位給予的尊重,而不是能力與個人所得到的認可。
因此,我那時相當積極的去了解第一線員工的工作與任何事情,卻也因為這樣有點過頭了。當我一個多禮拜都去吃大餐廳(餐飲較差的)時,原本的主管覺得我很奇怪怎麼不去和他們吃小餐廳(有專門管家煮飯的)?當我多次跟著出差送貨時,廠長覺得那我應該也可以值假日班。當你做的事情與原先定位差異太大時,人家不會覺得你做的好,而是第一:你很奇怪,是老闆派來的間諜嗎? 第二:你似乎好欺負?第三:你搞不清楚狀況。
這不是否定他們的看法,而是在任何位置中,就應該要扮演著屬於自己的腳色,否則過度奇特未必會收效如預期。而當上層定位自己是管理階層,就更應該要利用這樣的期待去加緊學好專業與能力,否則如何管理部屬就會是一大考驗。
特別是這邊以「能力」決定一切。而能力組成大抵就是個人能力佔五成,人群能力占五成。因為當一個人能力再好,只要人與人的互動不好,別人也難給於你表現工空間。而處在異地時,其實都應該先以第一個為重,但是錯誤的偏見卻讓人都以為自己已經有了第一個能力了,而問題出在第二個「人的能力」。
我承認在這邊人扮演相當重要的位置,但絕對都非是關鍵性主導,最重要的,站在老闆的角度,是在於自己所請到的人能不能幫忙解決問題才是關鍵。所以千萬別被「先做人再做事情」這話給誤導,兩件事情沒有先後,而是應該要同時進行的。而只是在階段上面,對方會比較在意些什麼。
或許是新人,剛開始大家都對你這人好奇,那麼好好做人是需要的;但是若都丟了事情給你還處理不好,那麼再會做人也只會挨電了。
總結,對於一個不論是新人或是就人來說,永遠要釐清自己想要得到些什麼。並且不要被一剛開始的好壞之論給奠基了偏見;因為保有自我的看法與特色才能夠與眾不同,並且在各階段去完成自己所該完成的事情,對於上層與下層也多少能夠交代了。
留言
張貼留言